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

下坑村之“三变”

来源:福建省纪委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:2020-06-22 15:58

      5月29日,雨。我再次来到下坑村察看霞美桥施工进度,几名工人正进行着工程的收尾工作。“林书记,有了这座新桥,今天的雨下得再大,我们也不怕被水‘淹’了。”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林玉丽看到我,难掩心中的喜悦。

  时间回到2018年11月,我刚到福建省安溪县湖头镇挂职镇党委副书记。初识下坑村,我惊讶于湖头这一工业和商贸重镇里,竟还有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。带着疑惑,我决定开车前往一探究竟。

  车子从镇区出发,沿着蜿蜒山路先是上山,再是下坡,前后走了30多分钟、17多公里,才来到村部。下坑古代称“霞卿”,地理位置处于两山间的低下处,因村里四面环山,交通不便,产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,大多数村民都外出务工,村里常住人口仅有500余人。

  走到村口,只见一群村民们正在清理河道里的杂草和垃圾。“这河道多久需要清理一次呢?”我上前攀谈。“每旬一小清,每月一大清,不然就容易堵上。”一旁的村支书黄胜利向我介绍,这条溪流从村里中间穿过流向下游,原有河道排洪能力较差,再加上村口桥梁涵洞较小、极易堵塞,洪涝灾害隐患突出。要是碰上强降雨,出入村子的主路、周边的村道、房屋都有可能被淹,一旦进入汛期,村民们就忧心忡忡。

  沿着河道走了好几圈,我意识到,只有对下坑村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这一“烦恼”。后来在派出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,该整治项目被列入了市纪委党建“三级联创”帮扶项目,市县乡各级部门在解决资金缺口、协调项目推进等方面给了我们极大帮助。项目很快得以启动,村民们开始清理淤积河道,新建流域护岸,种植生态绿化带。我们还对原来的桥梁进行改造升级,建立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站,系列综合整治措施之下,河道的排洪能力、河水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,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“雨神”的眷顾了。

  人居环境“变”好了,村民们对增加家庭收入、提高生活水平有了更迫切的渴望。茶叶是安溪人民的支柱产业,但是下坑村自然条件差,土地贫瘠,茶叶不仅产量低,品质也不够好、缺乏竞争力,靠茶叶脱贫致富显然不可能。

  “林书记,您是市里来的,见多识广,要帮我们多想想法子啊。”村主任黄宣炉对我抱着很大的期望。我陷入了沉思。

  在随后的深入调研走访中,我发现,村里独处一隅的自然条件,虽在交通上稍显偏僻,却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。但具体要发展什么产业?如何抵御市场波动风险?我一时拿不准。

  经过一番摸索,我们初步实行“村集体(党支部)+脱贫致富带头人+合作社+贫困户”的村企合作模式,整合盘活50亩荒地,重点帮扶霞卿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,引导村里的脱贫致富带头人带领村民和贫困户,开始尝试发展鸡鸭鹅兔等养殖产业,后来又陆续引进了“板栗南瓜”“佛手瓜”“菌草种植技术”,以菌草养鱼、鸡、鸭等,慢慢取得了初步效益。

  在我的牵线搭桥下,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到合作社里务工,林玉丽就是其中之一。“现在我每月有2400元的固定收入,去年我拿了三万元入股合作社,年底还能拿到一定的分红。”随着林玉丽逐渐成为合作社里的养殖技术人员,工作给她带来了满满的获得感。2019年,合作社销售收入50多万元,带动村里的11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。

  除了人居环境、家庭收入的变化,更让我欣喜的是村民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和信心。从去年开始,村里的教育发展促进会连续给符合条件的教师和学生发放了3批次的奖励资金。教育扶贫,进一步打开了村民们脱贫固效的“希望之门”。(口述:市纪委监委驻市委组织部纪检监察组副组长、安溪县湖头镇挂职党委副书记、挂钩湖头镇下坑村 林联华 整理:叶锦灿)